本報記者 杜雨萌
見習記者 郭冀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此外,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已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6月6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王志剛表示,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以高質量科技供給
帶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王志剛表示,十年來,我國通過堅持“四個面向”,形成了支撐發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創新發展新的戰略格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面向經濟主戰場,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帶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推動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戰略必爭領域補短板、強能力,支撐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組織全國精銳力量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有力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與此同時,我國還堅持以改革促創新,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堅持擴大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
“未來,中國科技開放的大門將會越開越大。”王志剛說。
加快基礎研究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科技如何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王志剛看來,要發揮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具體來看,一是科技引領新興產業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品、新業態。
二是科技助推傳統產業升級。持續20多年“三橫三縱”技術研發,形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較為完備的創新布局,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稟賦,加快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研發攻關,連續15年布局研發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技術,供電煤耗最低可達到264克每千瓦時,大大低于全國平均值,處于全球先進水平。
三是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特高壓輸電工程、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復興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號”鉆井平臺并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投入的70%,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元。在科創板、北交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90%。
五是科技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三地研發投入占全國30%以上,北京、上海技術交易合同額中,分別有70%和50%輸出到外地,形成中心輻射帶動示范作用。
六是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人才強、科技強,是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前提,是高質量發展最持久的動力和最重要的引領力。
王志剛表示,下一步,我國將加快強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一體化布局,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塑造更多發展新優勢,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科技體制改革
加速成果轉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在各項改革中都是重要的領域,同時始終是走在前面的。據王志剛介紹,《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43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但還有一些深層次的改革,有一些硬骨頭需要啃。
如針對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盡可能地賦予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人員。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平臺,包括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
“只要想做成果轉化,政府在不同的環節都會有不同的服務和支持。”王志剛介紹,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3萬億元,超過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是十年前的5.8倍。
對于科研經費的支出,王志剛表示,要加強資源配置,一方面是政府投入明確導向,體現國家發展戰略;另一方面是引導企業投入更多資金進行科技創新。
“未來,要重點加大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因為基礎研究是從未知到已知,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確定性的過程,加強基礎研究就是要把其中的規律、方法、技術路徑找到。同時還要把關系人民生命健康、關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領域作為科研資源配置的重點。”王志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