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5月8日,安徽合肥供電公司成功應用雙臂機器人完成220千伏常青變10千伏新天地一所30線路的不停電斷引線工作。這是安徽電網應用人機共融機器人首次完成同類型配網不停電作業,電力檢修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實現"雙提升"。
當天上午10點,在位于合肥市梅龍路的10千伏新天地一所30線路11號桿處,一場特殊的配網不停電作業正在進行。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絕緣車斗臂升至6米高空、緩緩接近帶電線路,斗臂內的機器人展開手臂,牢牢地"抓住"高壓線路。
當天工作負責人、來自合肥供電公司配網運營中心的童中宇介紹,他們計劃對某高壓用戶進行銷戶。如果采取傳統作業方式進行,將會短暫影響周邊琥珀新天地、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學南區等重要用戶持續供電。為此,他們積極創新,應用人機共融雙臂機器人,全過程采取不停電作業方式進行斷引線作業。
只見位于線路下方的工作人員在平板電腦上發出作業指令,機器人立刻準確地用手臂握住線路,內置工具輕松發力,引線被成功剪斷。這一相完整的作業流程下來還不到10分鐘。至當日上午10點半,不停電剪火作業順利完成,全程30分鐘時間內周邊眾多用戶均未受到任何影響。
據了解,本次不停電作業中運用的是國家電網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臂人機共融機器人。和常見的單臂機器人相比,雙臂機器人徹底無需人工輔助,其臂長1.3米,操作范圍是人的一倍以上。"去年11月,我們在全省首次成功利用該機器人完成了不停電接引線操作,本次斷引線作業難度則進一步升級,"合肥供電公司配網運營中心首席專家張作盛說向記者介紹。
作業過程中,"會思考"的機器人通過內置云臺雷達精準識別導線,驅動定位精度達厘米級的機械手臂"分毫不差"至指定位置,按照規定工作流程干凈利落、準確完成支線線路的固定、斷線等一系列作業。"這是安徽電網應用雙臂機器人首次完成不停電斷引線作業,實現了相關技術‘零的突破’。全過程作業人員不直接接觸帶電線路,充分保證安全、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工作效率達20%以上。"張作盛說。
近年來,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以科技賦能,從單臂機器人、中壓發電車,再到雙臂機器人,更加先進的新裝備、新技術陸續在全省不停電作業中相繼落地和深化應用,有效地縮短停電時間、提升供電可靠率。今年前四個月,安徽電網累計開展帶電作業10342次、減少停電149.1萬時戶。預計至2023年底,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將在合肥打造覆蓋合肥市二環以內和濱湖新區,面積達178平方公里的安徽省最大"零計劃停電示范區",區內供電可靠性達99.99%。
李巖 戚振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