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中國廣電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一起獲得了5G牌照,到現在,獲得牌照已經超過了1000天。中國廣電正在錯失4G到5G轉換的窗口期。
到現在,中國廣電還沒有正式放號,甚至面向公眾的規模測試也還沒有。對比一下,工信部和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數據:
工信部:截至2022年3月底,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達4.03億戶,比上年末凈增4811萬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24.3%。這個數據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口徑,要求用戶在這個月確實連到了運營商的5G網絡上。
中國移動:2022年3月末,5G套餐客戶達到4.66551億戶,占到了其移動用戶的48%。
中國電信:2022年3月末,5G套餐客戶達到2.1075億戶,占到了其移動用戶的56%。
中國聯通:2022年3月末,5G套餐客戶達到1.70657億戶(沒有公布移動用戶總數)。
綜合看,三大電信運營商已經將一半移動用戶轉為了5G套餐用戶,其中約一半真正連接到了運營商的5G網絡上,另一半受網絡或手機限制,未能連到5G網絡上,但也將套餐更換為了5G套餐。
也就是說,在中國廣電5G還沒有放號時,三大競爭對手都已經完成了半數以上用戶從4G向5G的轉移,這應該包括大部分運營商的高端用戶。而且,這種轉移還在快速進行中。為了降低用戶離網率,三大電信運營商通過固網移動捆綁、贈送服務、簽周期較長合約、小額長期優惠等策略,捆綁用戶以避免流失。
與之對比,中國廣電5G到現在還沒有正式放號。從表面信息看,中國廣電像一個傳統的電信運營商那樣,按部就班推進網絡建設和商業準備。但是,三大電信運營商并不想等中國廣電商用,一直在積極推進5G網絡建設和用戶發展以及面向企業的應用落地。
中國廣電要想獲得足夠的份額。必須盡快采取更激進的策略。電信服務具有非常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中國廣電必須想辦法把用戶規模“做大”。印度的Jio是少有的逆轉的例子,其低價套餐、低價終端、與內容結合等做法,都吸引了更多用戶。如果說Jio太遠,那就近學學“小米移動”也行。
“小米移動”是著名的手機和智能設備供應商小米所運營的移動轉售運營商,與聯通、電信兩大運營商簽約。
我們看看小米移動的產品設計:
套餐主打便宜、低價推向市常
流程能減就減。
業務辦理輕松。
中國廣電應盡快像小米移動那樣去戰斗。